传统村落保护丨 河池市三堡村:壮乡天街的崭新画卷-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凯发k8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官网下载手机版首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详情
传统村落保护丨 河池市三堡村:壮乡天街的崭新画卷
2024年04月30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文:潘剑 李朝阳;图:王明福 罗新岳

       站在山顶,河池市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的一切尽收眼底,眼前的杨梅、珍珠李、苞谷李、车厘子等特色致富产业,与这里地道的蓝衣壮族村寨互相辉映,俨然是一幅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

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堡上屯

       近年来,河池市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通过修缮和复原历史遗存,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推动文旅结合发展,使三堡村这个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展开了新画卷。


       云上三堡的未来和乡愁


       三堡村位于河池市天峨县西北部,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罗甸县、南丹县和天峨县三县七乡镇交界的云贵高原南麓边缘,平均海拔1000米,属高寒山区地带。三堡乡政府所在地三堡村三堡街是河池市海拔最高的街圩,被称为“壮乡天街”。三堡村被当地人叫作“云上壮寨”。


       站在三堡街高处,四周肉眼可见锡都南丹月里镇和远方延绵起伏的山,“登高望远”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桐花盛放

       过去,三堡村的“蓝衣壮”群众因交通不便,在村里建房子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的一栋栋木瓦房,成为独具特色的壮族民居。随着时代发展,一些群众搬出大山到外面生活,或者进行房屋改造,加上部分民房年久失修,导致一些老民居得不到有效保护。


       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使其永远“活下去”?三堡村堡上屯的新生,是一个壮乡民居生命延续的过程,是一次民族文化焕发新生的历程。


       2016年,堡上屯被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并授予牌匾,随即投入500万元进行修缮保护。目前,已完成木瓦房修缮8幢和新建木瓦房5幢,对古庙、古树、古道进行修复和保护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全方位整体保护修缮,维持了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确保了村落布局和建筑风貌的真实性,保障了村屯文化和民族风俗的延续性,成为当地人的诗意栖息地。

       2019年,三堡村被住建部、文物局评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三堡村已经成为一处宜居、休闲、度假、旅游养生的福地。


       天峨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卢杰介绍说:“针对三堡传统村落保护,我们也积极汇报和争取上级资金,目前完成相关村屯文物修缮设计,等待资金到位,会第一时间启动修缮工作。”


       致富产业的转型和融合


       曾经的三堡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村民靠山吃山,以种田为生、以耕作为业。村里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贫困落后成为村子的“代名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该村抓住了发展机遇,审时度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发展致富产业。


       近年来,该村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和气候温差优势,在原来种植的高山油茶、杉木、桐油树等传统农林产业的基础上,开发了梅李岭等地400亩高山杨梅、300多亩高山珍珠李、300多亩高山苞谷李和130亩车厘子,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兴特色产业,2023年年产值达到600万元。

       “有了这些产业,村民们生活有了保障,全寨的环境也好了。”三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莫仁交介绍说,三堡远离城市,没有工业污染,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深受青睐,销路广,收入很稳定。这些产业是三堡村民挺起腰杆过日子的底气。


       三堡富有“春赏桐花夏避暑,秋看红枫冬观雪”旅游胜地的盛誉,素有“中国油桐之乡”的美称。全乡油桐种植面积5万亩,每年3月春风拂过,数万亩的油桐花竞相绽放,形成令人震撼的花海景观,吸引区内外无数游客到三堡赏花拍照,令人流连忘返。

游客在油桐花海打卡

       201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桐花节。2014年,三堡桐花节荣获“中国民族特色最具创新节庆奖”荣誉称号。致富产业带动,民俗节庆衬托,三堡村融合发展,让村民逐渐走向幸福的生活,过上红火的日子。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乡天街”名副其实的原因是其丰富的“蓝衣壮”民俗风情。三堡村辖12个自然屯29个村民小组,居住有壮、布依、瑶、苗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蓝衣壮”群居地。

为游客送上桐花环

       当地的男女老少以穿着自织自染自制的蓝色土布衣衫为美,服饰精致美观,绣品花式各异,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细。现在,当地妇女仍然保持穿着蓝色民族服饰的习惯,留住了“蓝”色的民族符号。


       走进三堡,人们仍然可以领略“蓝衣壮”传承的千百年民族服饰技艺的魅力。刺绣和服饰制作技艺是三堡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当地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他们以此作为传承和致富的手段。

游客观赏民族服饰

       “一件简单的‘蓝衣壮’围兜三百多元,一双布鞋三四百元,一个纯手工背带上千元……”乡文化站干部、三堡人罗明珠介绍说,目前村里办有企业,引进机械操作,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让姐妹们有活儿干,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


       尽管新时代的婚俗文化有了很大改变,但三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地壮族婚俗从定亲到结婚生孩子,要经历谈亲、“吃鸡”、要小餐、要“八字”、哭嫁、过门、举行婚礼、送新娘、请新娘等程序,既融汇了周边各民族的礼仪习惯,又有自己的特色,世代沿袭传承至今。2016年,“天峨壮族婚俗”被列入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2019年建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天峨壮族婚俗传承基地以来,该村依托三堡村堡上屯的婚俗传承基地,由“天峨壮族婚俗”传承人讲婚俗课,婚俗培训班举办10余次,累计培训村民超过3000人次。


       三堡乡文化站站长莫魁勇介绍,培训班是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办的,目的是将壮族婚俗打造成三堡乡的文化和旅游名片。


       如今,三堡美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精神文明之风兴起来了,“云上三堡”因传统村落保护而变成了诗和远方。(作者单位:河池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