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 | 梅州市:保护利用发展并重 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凯发k8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官网下载手机版首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详情
传统村落保护 | 梅州市:保护利用发展并重 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2024年01月1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廖传宝

  步入广东省梅州市一些村落,至今仍可见众多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成为梅州客家文化特有的符号。经过普查,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至今保存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国家级古村落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大大小小客家围龙屋6000多座,这些古建筑遍及全市各个角落,一般都有两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无不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

  

  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赖俊权 摄)

  为守住梅州古建筑“筋骨肉”,传承客家文化“精气神”,近年来,梅州市非常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做好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探索出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发展的“梅州样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少非遗项目和产业已成为推动梅州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引擎之一。

  强化理念 构建长效机制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本。近年来,梅州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除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还制定出台了《梅州市保护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见》《梅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实施意见》和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文物保护工作意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等文件,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围龙屋文化研究保护会,明确了客家古民居、历史建筑保护范围、标准、系列、措施等,梅州客家古民居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大对梅州围龙屋的保护和开发。

  

  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赖俊权 摄)

  在夯实组织机制保障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村落风貌管控、建筑风格管控,提升村庄规划设计、民居建筑设计水平。将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比如,在江南新城建设中,就在规划区先确定了34处预先保护项目,建设相应的控制地带。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原住民等多元保护主体参与资金筹集、方案设计等工作,凝聚保护合力。

  为进一步提高客家古民居的影响力,传承和保护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唤醒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梅州及兴宁市、梅江区、大埔县等地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客家古民居摸底调查及特色古民居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十大客家民居” “十大古民居” “特色古民居”等,极大唤醒了社会各界保护古民居的意识。

  强化参与 多元资金投入

  保护修缮传统村落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资金缺乏是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梅州创新资金筹措方式,运用跨界思维,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争取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努力的良好局面。在政府积极作为、出资出力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鼓励围龙屋屋主集资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围龙屋进行维修。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曾万水 摄)

  此外,引入社会资本,发动梅州在外的许多小有成就的乡贤,借助他们的力量,多方合力进行修缮和开发。比如,梅县区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资金支持,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对宋湘故居、李金发故居、肖向荣故居、王维故居、卢伟良故居等有序开展修缮工作,进行全面维修、保养。

  

  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赖俊权 摄)

  除此之外,该区还发动各方力量,发动社会筹资近2000万元,全面维修了丘哲故居、黄琪翔故居、温鸣剑旧居、蔡蒙吉故居、张榕轩故居等。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获得中央专项资金300万元。以此为契机,水车镇多方筹资推进该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得以破解,村民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激发。

  产业造血 多方合力推动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动能。唯有在保护中活化、活化中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方能变“输血”为“造血”,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梅州根据传统村落分布及道路交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节点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挖掘村落核心优势,放大“中国围龙屋之乡”品牌效应,以产业为带动,从“输血式”保护到“造血式”开发,着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客家传统村落,形成了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探索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梅州样本”。

  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对交通条件好、分布较为密集的围龙屋,结合美丽村落进行连片开发,打造大型有影响力的围龙屋文化旅游景区。比如,将围龙屋变成宾馆,让游客体验古民居居住;利用古民居建成“三多三促”模式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改造成展览馆,既提高了古民居的利用率,又宣传客家文化,还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

  

  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赖俊权 摄)

  又见钧质楼、三舍、花间慢、醉美书院等老房子打造成的星级民宿,成为近郊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康养旅游目的地。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村民看得见发展。梅县区引进广东宝丽华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对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雁洋镇长教村桥溪自然村”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保护开发,打造了集古民居建筑游览区、山林古道探险游览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于一体的桥溪古韵景点。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桥溪古村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开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为盘活“资产”,侨乡村以承拍《孝女彩金》《红色娘子军》等电影为契机,成立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参与,发展观光体验型乡村游。该村还引进企业发展火龙果、杨桃、水果玉米、精品水稻等优质农业,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打造古村落田园休闲区,带动村民增收。

  如今,梅州正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探索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梅州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编辑:王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