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绽放于山水间的绚丽之花-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

凯发k8凯发k8官网下载手机版官网下载手机版首页> 乡土文化> 详情
皖南花鼓戏:绽放于山水间的绚丽之花
2024年04月29日 来源:宣城市文旅局 | 作者: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皖南、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皖南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该剧由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民间的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合流而成。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子”、“四季班与草台班”四个阶段,并吸收了高腔、徽剧、京剧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百年的演化、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民间剧种。

hua1.jpg

     皖南花鼓戏的语言保存着民歌和民间说唱的特色,以中州音韵系统为基础,融入地方语音;表演艺术保存着灯会时期的民间歌舞和从农村日常生活中提炼、美化的程式动作,并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唱腔分为主腔和花腔两类,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大主腔,花腔多为灯曲和民歌小调,有60余种,具有清新、活泼且曲趣明快、优美的特点,是皖南花鼓戏音乐中最为丰富的一部分。他们大都脱胎于当地的山歌、小调和民间歌舞音乐。历经多年艺人们的加工、提炼和发展演变而形成绚丽多彩的一条曲调河流。花腔有特定的锣鼓伴奏,称为“花腔锣鼓”,同花腔唱词和唱词的格式、表演身段紧密结合,大都为一个戏“专曲专用”的短小洗练的曲牌体,能够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尤其擅长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爱情;风俗、人情,如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蛮蛮腔”、“思凡调”、“花巴掌”、“打补丁”、“送茶香”等等。

hua2.jpg

     皖南花鼓戏的传统锣鼓点也十分丰富多彩,是构成剧种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皖南花鼓戏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锣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艺人中更流传着这样的口诀:“三分唱工七分打家”。除了运用吸收京剧和兄弟剧种的“长锤”、“急急风”、“水底鱼”及上下场锣鼓点以外,剧本本身也创造、积累了一整套具有鲜明节奏个性和浓烈乡土特点的锣鼓点。一类是用于唱腔中烘托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感情的锣鼓点,如:“冬庄”、“二锤”、“北扭冬庄”、“压腔锣鼓”、“蛮蛮腔锣鼓”、“哭皇天”等。另一类则是专门用于配合特定的身段表演或喜剧性场面的曲牌锣鼓。统称“十样锦”,如“八哥洗澡”、“两头忙”、“老牛搔痒”、“翻田埂”等。民间歌舞的锣鼓依附在歌舞小戏中,配合花腔和舞蹈身段演奏,一唱众和,昂扬热烈,优美动听。    


     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有《斩皇兄》、《扫花堂》、《假报喜》、《打补丁》、《挡马》。建国后,通过挖掘、整理、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剧目:《姐妹皇后》六集,被拍成戏曲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放,并被美国苹果公司独家买断播放权;《春嫂》为党的十二大进京汇报演出;《羯鼓惊天》进京演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金奖;《老板娘》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在省艺术节上获六个一等奖;《柯老二入党》、《水妹子》、《假报喜》等剧目都在省艺术节上获一、二等奖。《送瓜苗》获第11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站地图